在中国艺术界,李玉刚与梅葆玖之间的恩怨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
一边是凭借反串表演从草根逆袭成为炙手可热的“反串明星”,另一边则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正统传人,这两人本应是毫无交集的两个世界,却因一句“代表梅派”的霸气宣言彻底撕裂了彼此的关系。
梅葆玖愤怒地斥责李玉刚是“跳梁小丑”,甚至临终前都未曾放下这份怨恨;而李玉刚也从万人追捧的舞台中心,渐渐陷入争议不断的泥沼。事情究竟是怎么演变成这样的呢?
李玉刚1978年出生于吉林公主岭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,家境贫寒,生活拮据。他自小热爱音乐,常常通过收音机模仿唱歌,嗓音带有一丝雌雄难辨的独特韵味。
展开剩余85%1996年高中毕业后,李玉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吉林省艺术学院文艺编导专业,但因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放弃学业。带着几百元积蓄,他孤身前往长春闯荡,期间干过各种苦力活:餐厅洗碗、送报纸、街头卖唱,日子过得艰辛且紧张。
进入2000年前后,他开始在长春的酒吧和KTV进行反串表演——即男性扮演女性角色,唱歌跳舞。虽然反串并非新鲜事物,但凭借他清亮的嗓音和秀气的外形,李玉刚的女装形象逐渐赢得关注,开始在小圈子内积攒声誉。
真正让他一夜成名的是2006年央视《星光大道》的舞台。他演唱的《新贵妃醉酒》将传统京剧《贵妃醉酒》巧妙改编为流行风格,嗓音魅力爆棚,引发全国观众热烈反响。那晚,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瞬间变成家喻户晓的明星。
《新贵妃醉酒》无疑是李玉刚的成名之作,朗朗上口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,加上他半男半女的独特唱腔,迅速火遍大江南北。然而,这首歌的灵感来自梅兰芳的经典剧目,也为他后来的麻烦埋下了伏笔。
成名后,李玉刚频繁登台演出,名气日益攀升,甚至被部分媒体拿来与京剧泰斗梅兰芳相提并论。表面上这是对他的肯定,殊不知却成了他与梅葆玖产生嫌隙的导火索。
再看梅葆玖,1934年出生于北京,是梅兰芳的第九个子嗣,也是唯一传承梅派旦角艺术的人。
梅兰芳,20世纪京剧界的“传奇”,旦角艺术的巅峰代表人物,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座丰碑。梅葆玖自幼随父亲学艺,后又拜王幼卿、朱传茗等名师为师,精通唱腔、身段与化妆,是当之无愧的梅派正统继承人。
1949年以后,京剧遭遇重重困难,尤其在特殊历史时期曾一度被禁止,梅葆玖只能秘密练功,竭力守护梅派艺术。改革开放后,他带领梅兰芳京剧团巡演,经典剧目如《霸王别姬》《贵妃醉酒》得以传承。
不仅如此,梅葆玖还是一位严谨的老师,培养出李胜素、胡文阁等优秀徒弟,并创办了梅兰芳文化发展基金会,出版书籍、举办讲座,致力于推动京剧的国际传播。
他几乎用一生时间守护着京剧与梅派艺术,因此当李玉刚走红,媒体开始将他与梅兰芳相提并论时,梅葆玖的心情自然复杂难耐。
最初,梅葆玖对李玉刚持较为宽容的态度。毕竟《新贵妃醉酒》的成功带动了京剧的关注,他曾公开表示李玉刚的创新有助于让年轻人了解和喜爱国粹。
但随着李玉刚声势渐大,媒体与节目组的炒作越发夸张,央视《星光大道》甚至打出了“前有梅兰芳,后有李玉刚”的口号。这样的对比显然忽视了梅兰芳数十年艺术积淀,令梅葆玖难以接受。
矛盾真正激化是在2007年央视春晚上。当晚,李玉刚作为嘉宾演唱《新贵妃醉酒》,演出结束后的采访中,他自称“代表伟大的梅派艺术”,这一言论当场点燃了现场的火药桶。
梅葆玖当时也在现场,脸色顿时阴沉,起身离席。次日,他公开怒斥李玉刚为“跳梁小丑”,斩钉截铁地表示:“我死也不会原谅他。”
梅葆玖之所以愤怒至极,原因显而易见。梅派艺术是梅兰芳毕生心血凝结,靠梅葆玖多年苦心传承而成的宝贵遗产。李玉刚未受过任何正规京剧训练,连科班身份都没有,却凭一首改编曲便自称代表梅派,这在梅葆玖眼中无异于亵渎和炒作。
李玉刚事后急忙辩解,说自己只是出于敬意致敬梅兰芳,但在梅葆玖看来,这样的解释不过是敷衍和借口。
媒体闻风而起,迅速炒作,将这场风波推向高潮。从此,李玉刚在京剧圈内彻底被边缘化,众多资深京剧艺术家公开批评他缺乏规矩和对传统的不敬。原定的多场演出被取消,央视也开始冷处理他的相关节目。
察觉局势不妙,李玉刚转而发展流行音乐。2010年起,他发行了《逐梦令》《莲花》等专辑,2016年推出的《刚好遇见你》播放量突破亿次,勉强稳定了事业基础。
他还尝试跨界做导演,拍摄电影《暮色后的约会》,虽反响平平,却未放弃尝试。随后推出“玉空间”推广陶瓷文化,影响力依旧有限。整体来看,李玉刚虽未彻底沉寂,但昔日万人追捧的风光已大不如前。
更令人尴尬的是,他之后多次因不当行为翻车。2017年借“跳河自杀”话题炒作电影,2018年在综艺节目中抢助理钱包,导致公众形象急剧下滑。提及李玉刚,更多人首先想到的是“那个惹怒梅葆玖的人”,而非他的艺术作品。
梅葆玖对李玉刚的怨气始终未消。2007年冲突后,他多次公开批评李玉刚,指责其糟蹋京剧艺术。直到2016年4月25日因病去世,终年82岁,仍未曾原谅李玉刚。两人的恩怨也由此成为永远的结。
梅葆玖去世时,京剧界一片哀恸。他一生无他心,只愿梅派艺术薪火相传。李玉刚事件,却成为他晚年难以释怀的痛。
有人认为他固执,坚守传统让京剧难以创新;也有人支持他的立场,认为艺术必须有底线,不能被随意蹭热度。
网络上对此争论不休。一派力挺梅葆玖,称他是守护艺术纯粹的真艺人;另一派为李玉刚辩护,认为他至少让京剧获得了一次广泛关注,功不可没。
最终,李玉刚与梅葆玖的恩怨无解。梅葆玖带着遗憾离世,李玉刚仍在舞台上挣扎前行。这段故事留下的,是一个现实而深刻的问题:传统与创新之间,究竟该如何找到平衡点?
发布于:山东省外盘配资公司,灿星配资,易配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